首页 > 热点 >  >  > 正文

2023年全球旅行商大会|守护文化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平凉文旅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物保护篇|焦点观察

2023-04-12 18:16:58 来源:二三里资讯

“穿古装,看皮影,和文物‘对话’,真是太好玩了!”6岁的刘馨阳对平凉市博物馆的文化活动格外着迷。

挑灯古装游园、非遗皮影演出、赏月夜游博物馆......假日里,平凉市博物馆多项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丰富的文化盛宴给市民带来无限乐趣,也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潮”玩课堂。


【资料图】

中华文明的数千年传承与积淀,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赋予平凉绵延不绝的深远文脉与博大丰厚的人文光彩,也为平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近年来,我市匠心守护,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推动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珍贵遗存,一览平凉前世今生

用历史的眼光凝望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平凉就是文化遗存丰厚的动人区域。

6号窟正壁明代佛、菩萨造像

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泾川大云寺的五重套函盛装14枚佛祖舍利,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建于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营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王母宫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繁荣兴旺的摇篮,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关平凉的文字记录多达50多处。

平凉市有国有博物馆7家,馆藏文物总量22985件(实际数量47584件),其中一级文物224件。灵台的西周铜器、静宁的史前玉器、华亭的石刻造像、泾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县区的历代陶瓷都各具特色。

雷声峰建筑群

除了馆藏文物外,全市现有各级各类野外文物点226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辖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两部分构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遍布陇山两麓和泾河流域;马家窑类型、半坡类型遍布平凉西部;齐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在泾、渭河流域分布广泛。位于平凉市西20公里处的安国东沟遗址,是寺洼文化安国式的重要发现地,在我国考古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武康王庙正殿

平凉古墓葬遗存有240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平凉地区博物馆先后配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灵台县白草坡、泾川蒜李、平凉庙庄和大陈及崇信于家湾商周时期墓葬进行了钻探和挖掘;对平凉庙庄、崇信刘家沟战国墓葬,庄浪南湖汉代墓葬,静宁李店西汉墓葬以及泾川袁家庵唐代墓葬进行了清理挖掘,出土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资料。

崆峒山塔院

平凉的古遗址有1792处,静宁治平成纪古城址、泾川泾明长武古城址、泾川城关薛举古城址、灵台百里古城址、庄浪通边古城址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全市现存古建筑43处,崇信李元谅寝宫、平凉大明塔、崆峒凌空塔等见证着平凉的历史脉络。

西山遗址航拍全貌

平凉是石窟比较集中的地区,境内自东向西,分别有泾川县南石窟寺、王母宫、罗汉洞等石窟群,华亭县上关石窟寺石窟群,庄浪县云崖寺、陈家洞石窟群、葛家洞石窟等石窟和石刻共计73处。大多创建于北魏到唐代,多分布在泾河两岸和关山西麓……

南石窟寺4-4.  4号窟造像

探寻平凉千里沃土上的遗珍,走近千年胜迹,在这些美丽的文物中,可以一览平凉的前世今生。

文物保护,让文物“长安”

历史赋予了平凉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守护、传承与弘扬的使命与职责交给了平凉。

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文物抢修保护,在文物保护方面下足了真功夫。

时光回到2012年12月31日,当天,泾川县城关镇修建道路时,在1964年曾出土过五重套函和14枚佛祖舍利的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佛教窖藏一处,之后,又在窖藏坑8米范围内,先后发现了宋代龙兴寺地宫和第二窖藏佛像等遗存……仿佛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缓缓开启。

一系列保护抢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充分体现了平凉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决心和魄力——2013年1月26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省内佛教考古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泾川县发现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进行现场考察;1月30日,有关方面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听取出土文物情况汇报,并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研究;3月9日,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赴泾川对大云寺出土文物和泾州古城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并与市县两级就佛教遗存的价值和保护及泾川县佛教文化资源如何整合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实际上,在平凉,每一次文物发现,每一个文物点保护,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皇城雷声峰建筑群

为把平凉珍贵的文物保护好,传下去,市、县(市、区)两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全盘部署,分步实施。在过去的几年,我市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早期建筑的修缮为重点,在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以博物馆和文物库房的建设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从而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54个。

成纪故城

我市还增加现代高科技手段保护文物,将高科技融入博物馆环境达标、安防设施、展览提升、文物修复和野外文物保护点保护维修、安全保卫等各个方面。

不能因为发展而使丰厚宝贵的文物受到损害,这是平凉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所有建设工程都要经文物部门按规定程序勘察后才能进行立项和开工建设,是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市文物局先后配合省文物局对天平高速、平凉机场、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文物勘探,对平凉工业园区、灵台新集水库、平凉750KV变电站等建设项目地表文物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并对工程施工过程做全面监管。

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平凉重视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平凉7家博物馆以创意为博物馆文物赋能,不断丰富其存在形态,拓展其展示形式,让文物的存在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动人。

2022年,平凉市博物馆举办的平凉首届文物戏精大会“时间的故事”,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新颖独特的手法多彩呈现,展现了平凉千年文化的锦绣风华。

“我们围绕馆藏的7件代表性文物,以平凉地区历史故事为延续,创新性地将文物故事通过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市博物馆馆长王启峰介绍,在视觉方面把“演、唱、跳、讲”相结合,表达方式更具年轻化、趣味性和轻松度,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生动阐释文物背后的独特魅力。

市博物馆精心打造“博游记”“博乐园”“博爱苑”“博古知新学堂”“畅享线上·乐游平博”5大社教品牌活动,重点围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重大节庆假日。

“请进来、走出去”的多元载体,广泛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截至目前,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社教活动380余场,辐射受众29.2万人次;举行研学活动410余场,辐射受众38.6万人次。

“刘海戏蟾”创意摆件、参观护照、文物剪纸、移动电源文创套装、文创茶具……平凉活化利用馆藏资源,推出充满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文物保护,肩负着平凉儿女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责任。未来,平凉文物散发出的历史文化光芒将更加璀璨。

来源:平凉日报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